尊敬的杨会长、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上午好,非常高兴有机会和大家共同探讨科技金融与产业对接问题。今天的主题非常有意义,十八大明确指出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且确立了以企业为主体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这一战略,需要调动全社会力量,尤其离不开千百万企业,特别是最具创新活力的科技型企业的参与。如何使企业成长更加稳健,不断提升其竞争能力,需要科技创新助力和金融扶持。科技如何和产业对接,金融工具如何和科技产业对接,这些都是需要我们不断深化认识和探讨解决的问题。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很紧迫的战略任务。到2020年全面实现我国小康社会目标,只有短短八年时间,到本世纪中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不过三十几年时间。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实现宏伟目标,需要我们调动方方面面的创新力量,切实提升产业的竞争能力。这也是我们当前面临的经济结构调整急需解决的问题。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实现经济社会和谐发展,许多传统产业面临改造、升级的任务,我们要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提升其国际竞争能力。在未来全球产业链中占据高端,更需要孕育和催生先导性产业。我们要大力鼓励培育和发展现代科技服务产业,以支撑和服务于政府职能转变,服务于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和先导性产业的孕育与催生。
在这样的时点,与大家探讨交流一些共同感兴趣的问题,极有现实意义。下面我想与大家分享交流四方面问题。
一、科技金融创新试点情况
为了促进科技创新产业化,充分发挥科技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作用,2011年,科技部、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五个部门在全国选择了16个地区推动科技金融结合创新试点。包括北京中关村、天津市、江苏省、广佛莞深、武汉市、成都高新区等地区。试点的目的是为了突破体制、制度和机制上的障碍,推动科技创新、金融创新和管理创新,探索科技与产业对接,产业与金融对接的路径与模式,为科技创新产业化提供切实有效的服务和支撑。经过一年多的试点,应该说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我在很多场合讲,科技金融是中国原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创新产物,在国际上鲜有听到科技金融这样的说法。为什么她在中国诞生,并且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这是因为我国的经济社会转型升级,需要科技支撑引领,需要金融注入实体经济,需要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在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化进程中,科技与金融这两个经济起飞的强大推手,共同发挥作用。
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科技创新体系一直处在构建和完善中。构建一个适应科技创新产业发展规律的政策环境和空间,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推动。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加速构建完善以政府为引导、市场化运作的市场经济体系。实现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发展科技创新产业,就一定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十七届五中全会,中央就明确提出,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提高政府的科技投入效益,促进金融和科技结合。这就为科技和金融结合指出了方向。要发挥科技支撑引领,必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提高政府配置资源的能力与效益,核心是建立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机制。科技体制改革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要释放科技创新的活力,使全社会的科技创新能力大幅度提高,提升科技企业成长与产业的竞争能力。所以,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要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提高政府资源配置能力与效益上做文章。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切入点和重要抓手是要牢牢抓住资源配置这个杠杆,推进科技计划管理方式改革创新,建立政府引导市场化配置资源的体制制度与机制,更好的发挥政府投入的引导和放大作用,调动积聚整合全社会资源推进科技创新。这种政府引导和市场化运作的环境与机制是什么?归根到底是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的环境与机制。因为科技金融是发挥政府投入的引导和放大作用,通过营造相应的政策环境,调动集聚社会各方面的科技创新要素与资源,对接各种金创新工具,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化,这就是中国科技金融的实质。
发达国家市场高度发达,政府不需要引导,便可以充分发挥市场的资源基础性配置作用。在中国不行,我们市场经济体系还在构建过程当中,它的资源基础性配置作用与效益比较低。因此,在我国才出现了政府引导推动、市场化运作的科技金融。所以说,科技金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实践产物,具有特定的概念和内涵。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必须要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没有政府的引导,构建市场经济体系就会经历一个漫长的、痛苦的过程。但是完全由政府主导也不行,一定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这种机制,就是在政府引导下,各种金融工具的组合运用,因为金融本身诞生于市场、成长于市场,它遵循的是市场规律与机制。
今天有很多媒体朋友,我们应该有自信来谈论科技金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物。我们可以学习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但是只能学它的精神和理念。科技金融一定是我们自己来探索创新。并且一个地方的创新实践也不可能被另一个地方照搬照套,因为每一个地方的科技资源不同,金融条件不同,政策环境不同,产业基础不同,所以科技和金融结合创新实践一定具有区域特色。
我们非常欣喜地看到,一些试点区域通过资源配置方式创新和机制转变,有效地促进了政府职能的转变,使其更好的服务于科技创新创业,实现科技资源与各种金融工具对接,推动了科技企业成长,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也取得良好成效。
一些试点地区,政府在资源配置方面,创新了许多过去从来没有运用过的配置方式与机制,取得了很好的成效,资源整合能力显著增强。比如为了引导金融支持科技创新企业,政府推动建立了风险补偿机制,用以化解金融工具风险,使银行等金融机构更大胆地支持科技中小微企业。
一些地区,除了在政府直接投入方面改革创新,还在间接政府投入方面探索创新,通过运用税收工具,支持科技创新创业。比如运用税收加计扣除政策,就是一种支持企业创新非常有效的调控杠杆,过去从来没有被作为政府间接投入资源配置手段,作用于企业科技创新。苏州作为科技金融试点地区,在2011年仅运用这一项政策工具就为科技型企业增加科技创新投入42亿多元,无论其资源投入总量和效果,都远远超过政府的直接科技投入。
推动科技和金融结合,有很多的资源配置手段可以运用,包括政策的运用和资金的引导。既可以用政府直接投入、更应该运用间接投入。正因为有了科技资源配置方式和机制的创新,客观上深化了科技体制改革和管理创新,促进了政府职能的转变,增强了服务企业创新的意识和能力。正是这种既适应科技创新规律,又符合市场规律与机制的资源配置方式和机制的建立,引导和鼓励了大量的金融创新。
从我们提出创设科技银行这个概念以来,尽管在全国还没有一家真正的科技银行建立,但是我们欣喜地看到,在全国各种类型的银行当中,如城商行、股份制银行等纷纷设立科技支行,并且这些科技支行都取得了迅猛的发展,探索出符合自身特点的成长道路和商业模式。
诸如汉口银行,在2011年科技部和一行三会,财政、税收、国资委八个部门发布促进科技金融结合指导意见文件发布后,成立了汉口科技支行,定位于服务科技中小微企业。它在中小微企业客户群中,挖掘出科技含量高、有成长潜力,最具有生命力的科技创新企业,作为服务对象。科技支行成立两年来,服务了143家企业,发放了44亿多信贷,大量是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利率实行市场化,没有出现一笔逾期,业务发展的非常好。他们在风险防控、项目遴选机制,审贷程序、绩效考核等方面进行了大量创新,建立了符合当地产业特色和银行自身特点的商业模式,不仅在汉口地区扶植了一大批科技创新型中小微科技企业,而且还将这种商业模式拓展到北京和上海地区,挖掘培植客户群,开拓市场空间。
还有很多的银行积极开展金融创新,服务科技创新企业,比如杭州银行,定位于服务于实体经济,服务于中小微企业,服务于具有科技含量的科技中小微企业。他们把服务于科技中小微企业,创新为文化理念,推出了“微博、微信、微贷,一个都不能少”的营销理念,这种新的理念和商业模式正在行业间迅速传播和扩散。
经过一年多科技金融创新试点,无论从政府层面,还是银行的创新实践,在科技资源与金融工具对接方面,都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实践印证,银行服务于实体经济,服务于科技创新型企业,不是没有路可以走,也不都是道路艰险,荆棘丛生。在开拓创新过程中,他们付出了艰苦的努力与代价,也享受着成功的喜悦。正所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他们正从事的事业将进一步印证,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只要我们尊重客观规律,踏踏实实创新,就一定能够找到一条银行服务于中小微企业、服务于科技创新企业的成功道路和商业模式。
不仅政府、科技创新型企业和商业银行合作,取得了广泛成功。其实,科技部和国家开发银行多年前就在实践科技和金融合作。国家开发银行在服务于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方面做出了很好的尝试。比如TD-CDMA这样的国标,当它尚在研究创立,还没有商业化运作的时候,国家开发银行就利用软贷款支持电信研究院,完善国标的相关研发工作。表现出独到的战略眼光和极强的商业运作能力。他们借助地方的科技创新平台支持科技创投企业发展,科技中小企业打包贷款业务也做的非常成功,有效地促进了科技创新创业事业发展,受到了多方欢迎。
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究竟要达到什么目的?简单讲,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一个是要解决科技创新企业融资难的问题,突破科技企业发展投融资的瓶颈,助力科技企业成长,提升产业的竞争能力。再一个是要为大量的科技创新企业,源源不断地创造并有效提供科技创新创业孵化资源。解决有鸡不生蛋,或者生的蛋不多,质量不高,不能顺畅进入市场,惠及民生问题。我们不仅要大量引进能够孵化科技创新型企业的“母鸡”,更要将沉淀、沉睡在研究院所、大学里的科技创新要素、科技成果,唤醒、激活、解脱出来,使他们在科技创新创业行动中发挥作用。
我们欣喜地看到,最近有很多地方出台了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政策,像南京八条,就是为了解放科研院所和大学的科技创新要素,推动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创造环境。再如中组部牵头的千人计划,从国外引进创新创业团队,这些举措都是为了从源头上激活或引进科技创新资源,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化,这是科技金融结合试点要达到的更深远的目的。
所以我们定位科技金融,就是要激活集聚整合各种科技创新要素和资源,对接各种金融工具,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化。我们今天只是讲银行一种金融工具,其他还有很多,像资本市场,股权投资,租赁、保险、信托等金融工具。在一年多的科技金融试点当中,我们非常高兴地看到一些金融工具相互间开始对接,出现金融工具组合服务于科技创新企业的苗头。
如在苏州,政府通过设立风险池,引导银行金融工具和保险对接。这两种工具相互组合,在服务科技创新企业中不仅丰富了手段,也提高了风险防控和分散化解的能力。我们期待有更多的金融工具对接,创造更多的金融工具组合服务商业模式,更好地服务于科技创新型企业。
二、金融创新要遵循科技创新规律
科技创新企业属于轻资产型企业,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表现为知识产权、专利和创新团队,具有典型的软实力特征,申请银行贷款往往难以提供常规的抵押资产。这类企业与传统的银行信贷模式一般是不易对接的。为此银行服务于科技创新企业,金融创新一定要建立在科技创新企业的规律之上。
高成长往往对应着高技术,然而高成长并不一定和高风险简单对等。但是高成长一定和高科技相伴而生,和持续创新能力紧密相连。国内外,很多的案例,充分印证了这一点。
谷歌成为今天全球创新排名仅次于苹果的企业,经历了十几年时间,它与苹果都是从一个小微科技创新企业成长起来的。腾讯从一个微不足道的科技创新企业,成长为全球举足轻重的大企业,同样不过短短十几年时间。还有北京的小米手机,也是草根创业企业。它们都从微小成长为今天的大企业,有着相同的创新创业经历。如果说银行的金融工具只看到科技创新企业的高风险,不看到它的高成长,必将失去一个广阔的金融市场成长空间。
我想强调的是,高成长一定是具有高科技含量的,也必定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但并不一定就是高风险的。作为金融工具,特别是银行金融工具的创新,如果能够把握住科技创新企业的规律,独具慧眼发掘出那些蕴涵潜在实力,具有高成长价值的企业,并具备有效防控企业成长过程中高风险的能力,就会在一片红海当中发现蓝海。
如果你只看到科技创新企业有风险,没有勇气,不下功夫探究,不敢涉足,你将永远与第二个腾讯,第二个小米无缘,只能眼看别人去享用企业成长这盘大餐。其实,无论是汉口银行的成功模式,还是杭州银行的创新理念,他们都是认识到科技创新企业规律、意识到风险所在,经历了自己的艰苦探索,找到化解风险的方式,创新金融工具,最后获得成功。我之所以看重汉口银行,因为它已经由科技支行,成长为科技分行。正是因为在科技创新企业成长规律的认识和风险把控当中,它们发现并抓住了银行成长的市场空间与机遇,获得了成功。杭州银行在孵化贷、成长贷方面看到了它未来的巨大市场空间,所以它们能够推出“微博、微信、微贷一个都不能少”的商业模式创新。如果只有风险,没有给它们带来收益,看不到明天的希望,它们是不会忠实地服务于中小微企业的。其实不论是大银行、小银行都能够找到服务于科技创新企业的商业模式和金融产品创新,关键是你要了解和认识科技创新型企业的特点和成长规律,有针对性的进行产品创新。
在座的很多银行家们都有非常丰富的金融创新实践经验,这种金融创新一定要立足于科技创新企业的特点和规律。当你真正摸清并把握住科技创新企业的规律时,一定能找到有效防范金融创新风险的办法,金融创新必定会成功。
呼吁银行监管部门,对于银行在能够有效控制风险的创新过程当中,多一点宽容,允许金融创新有更大的空间;也希望银行金融创新,在创新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提炼,规范化运作。
三、注重搭建科技金融服务平台
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需要搭建不同类型的中介服务平台。可以政府推动搭建,可发端于市场,更有构建于企业,有科技方面搭建的,也有构建于银行体系之上。像科技部与银监会、银行业协会联手构建科技专家系统,现已有2000多入库科技专家,专注服务于银行科技信贷业务。我们利用这样的专家库服务于银行,服务于银行金融创新,帮助科技企业获得信贷融资,有效防控银行金融创新风险。
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正在孕育第三次产业技术革命,技术更新的速度令人难以从容应对。的确,企业科技创新面临诸多技术与工艺风险,昨天适用的技术可能明天就有被淘汰更新的可能。我们也曾经历过这样的洗礼。十年前,胶片相机还是一个蓬勃发展的行业,但很快被数码技术替代。我们今天用的照相机,已经鲜有不是数码技术的了。
银行如何在服务科技创新型企业当中,适时把控技术更新的风险,需要依托各种中介服务平台和各类专家。银行的金融创新如何能够借助这些平台,把点上的风险,通过专家的咨询服务,有效规避掉,将企业现时的单一产品技术、工艺与标准,延伸拓展为行业的技术、工艺与标准,扩展企业成长空间,获取新的金融生长点。这不仅需要借助专家的帮助,也考验着专家的水平与服务能力,同时还考验着各类金融服务平台自身的咨询服务水平与能力。在这方面,不管是政府搭建的平台,还是建立在企业的平台,或是搭建在金融体系之上的平台,都需要努力提升支撑服务金融工具创新的能力,通过这种能力的提升,来有效的规避、化解金融创新风险,有效的拓展金融成长空间。当然更需要银行苦练内功,提高自身素质,遵循科技企业成长规律,进行金融创新。
我们非常愿意继续和银监会、银行业协会合作,把专家库构建得功能更强大,服务水平与能力更高,使固定的资源流动起来,在流动服务中实现使用价值最大化,更好的服务于各类金融机构。这是我们在推进科技金融创新当中努力的方向。
四、亟需培养打造科技金融复合人才
科技创新不仅要遵循自身规律,也需要熟悉各种金融工具。不仅要了解银行金融工具特点,认识了解风险投资工具特色,也要学习知道保险等众多金融工具特质。不仅要善于使用直接政府投入,也要学会运用间接政府投入,不仅能够利用政府资源,更要学习充实利用市场机制的知识,增长调动集聚各种科技创新要素与资源的才干与能力,熟悉与各类金融工具对接的技巧。所以科技创新创业者和管理者,不仅应当而且必须要了解金融。当然,金融要进入这个市场,更要了解科技创新的规律,把握科技企业成长的轨迹。为此,银行亟需培养造就一批懂科技创新和产业的专家。
不能说对这个行业陌生,就甘当外行,就不进入市场。正因为对这个行业陌生,对科技创新企业风险难以把控,或者是对银行等金融工具不熟悉,才更需要培养打造科技金融复合人才,这样我们才能够更好的服务于相关领域。才能够活跃创新思路,增加创新智慧,由创新的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
人才是创新第一资源,要干事先得有人。希望金融机构,多招聘一点有工科背景的人才,使他们能够在银行体系内发挥作用,更好地推动金融创新,服务于科技创新产业化事业。
谢谢! |